民心入学考试(民办学校入学考试)
发布者:东莞清澜山学校      2023年04月02日 17:20

民心入学考试(民办学校入学考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民心入学考试,以及民办学校入学考试对应的知识点 ,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

本文目录一览:

亳州市黉学招生标准

具有亳州地区有房产证或者居住证以及成绩合格 。黉学高级中学已经成为亳州市民心中一个响亮的名牌学校 ,根据查询官网,招生标准有两个。

1 、在亳州地区有房产证或者居住证。

在入学考试中考取200分 。

广州南沙高中开学考时间

广州南沙高中的开学考试时间定于2020年9月7日,持续至9月9日 ,考试时间为上午8:00至11:30,下午2:00至5:30。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 、物理、化学、生物 、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其中语文 、数学、英语考试时间为3小时 ,其他科目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时,考生需携带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等 。考试期间 ,考生需遵守考场纪律,不得携带手机 、书籍等物品进入考场,不得违反考试纪律 ,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希望您能够认真复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img]

古代从书生往秀才再往状元都经过多少试

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 、「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 ,由知县主持 。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 ,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 、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 、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 ,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 ,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 ,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 ”,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 ,可以到官办的府 、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 ,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 。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 ,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 ,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

[编辑]

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 、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 ,称为「恩科」 。乡试於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开考前 ,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 。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 ,篮内放各种用品 ,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 、喝 、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 ,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 。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 、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 ,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 。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

[编辑]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於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 ,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 ,取中者称为「贡士」 ,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 ,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二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 ,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 。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 ,仅有十三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 、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以来 ,八十九位状元中 ,只有商辂一人。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 ,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 。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 ,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 、「北」等字 ,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 。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 、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 、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 ,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编辑]

废除

鸦片战争后,科举的内容渐渐与时代的需要脱节,加上西学东渐和学校教育的崛起 ,科举制度渐渐衰落 。

1895年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发生在京考会试的举人集体请愿的公车上书事件 。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们的建议之一,便是改革科举 ,兴办新学。百日维新时,科举一度被废,但在戊戌政变后再次被恢复。1901年 ,清政府先废除考试用八股文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 ,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明告:「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 。

[编辑]

日落后的科举:留学生考试

清政府虽然废止了传统的科举 ,但并未停止透过考试来从民间选拔人材;而科考千年来深入民心,民间对以考试入士为官之途,仍然有相当的需求。在废科举的同时 ,清政府同时制订了「留学生考试章程」 ,吸引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透过考试进入政府。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被称为「洋科举」的留学生考试举办过六次,总共取录了1388人 。根据规定 ,在海外高等学校入学三年者可以应考。考试分为两场,首场在学部举行,称「部试」;次场在保和殿举行 ,称为「廷试」。考试内容包括外文,以及留学生留学时所习科目 。考取者按成绩及其学习专业,分别授予各科「进士」、「举人」等传统科举的身份 ,成绩最佳者更授予翰林编修。当时的各式名衔包括有「格致科进士」 、「工科进士」、「商科举人」以至「牙科进士」等等。

以前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的?

科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宋朝人画的《科举考试图》

放大

宋朝人画的《科举考试图》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 ,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而举则仕”,直接催生了不论门弟、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 、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 。现代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目录

[隐藏]

* 1 发展与演变

o 1.1 科举以前的人材制度

o 1.2 隋唐

o 1.3 宋

o 1.4 元

o 1.5 明、清

+ 1.5.1 童试

+ 1.5.2 乡试

+ 1.5.3 会试和殿试

o 1.6 废除

+ 1.6.1 日落后的科举:留学生考试

* 2 科举的考试内容

o 2.1 隋、唐 、宋

o 2.2 元

o 2.3 明、清

* 3 影响

* 4 作弊及其防御

o 4.1 贿买

o 4.2 夹带

o 4.3 代考

* 5 武举

* 6 中国以外的科举制度

o 6.1 越南

o 6.2 朝鲜

o 6.3 日本

* 7 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 8 参考文献

* 9 参看

*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发展与演变

[编辑]

科举以前的人材制度

秦朝以前 ,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 ,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 。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候 、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 ,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 ”、“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 ,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 ,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 ,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

东汉末年,曹丕时创立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特定官员 ,按出身 、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魏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 ,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弊病 。晋代以后,负责中正的官员都由世家士族出任 ,他们考核人材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 。

[编辑]

隋唐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 ”,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 ,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 、进士十二人 。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 ,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 ,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 、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 、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 、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 。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 ,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 ,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 ,分别考记诵 、辞章和政见时务 。明经一般试帖经 、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 。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 ,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 、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 。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 ,也可自荐。开元以后 ,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 ” 。考试以策论为主 ,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 ,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

武则天主政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覆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 。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 ,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 。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 ,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 。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 ,弊病更甚。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 。唐代的宰相中 ,百份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非唐代政府招纳人材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到了唐代后期 ,出身寒门由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互相倾轧 ,史称“牛李党争” 。

[编辑]

宋代进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体制。

宋代改良科举制度,其中重要原因是皇帝欲加强对取士过程的控制 ,减少考官及士子联党结派的可能。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取录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关殿试,名次也由皇帝亲定 。自此以后 ,进士都是“天子门生 ”,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 。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及公正,宋朝对考试的规则进一步完善 ,以免考生或考官作弊。另一方面 ,宋代取士的数量大增,每科进士通常达数百人,并且放宽了应考条件 ,不论财富、声望 、年龄皆可应考,对偏远地方的考生更给予路费。自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起,定期开考 ,三年一科,之后为明、清二朝所沿袭,至科举被废为止 。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 ,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 。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 ,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 ,要对号入座 ,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 。试卷要糊名 、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 ,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编辑]

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 ,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

元代科举分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 ,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 、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 ,要求较严格 。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只曾举办约十次 ,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

[编辑]

明、清

明清科举各级考试名称

放大

明清科举各级考试名称

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规模也更大 ,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考核的内容却开始僵化。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开科八十九次,取进士一万七千人。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 。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鼓励满人 、蒙古人参加 ,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 ”。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 ,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

1. 乡试

2. 会试

3. 殿试

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 ,即成为生员 。入学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 、府、院三级考试。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被认为是入士的正途。另一方法是进入国子监 ,成为监生 。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 ”;和最常见的方法: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 。监生虽然亦可应乡试、会试;但一般被认为是“杂流” ,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为低。

[编辑]

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 ” 、“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 ,由知县主持 。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 ,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 、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 、巳、亥年 ,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算是有了“功名” ,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 ,不供给粮食,“禀生 ”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 ”的资格后 ,可以到官办的府 、州、县学读书 。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 ,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 。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 ,属一种荣誉 。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 ”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

[编辑]

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 、卯 、午、酉年举行 ,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 ,每场三天 。开考前 ,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 ”。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 ,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 ,吃、喝 、睡都得在号舍内 。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 ,贵州最少。监生 、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 。考中的称为“举人 ” ,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编辑]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 ,亦称“春闱” ,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 ” ,取中者称为“贡士 ”,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只考一题 ,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 ”;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二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 ,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 ,就是“连中三元”。

明清的惯例 ,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 。其他成绩较好的进士亦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 。成绩较次的进士任六部 、中书、御史或知府、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 。朱元璋大怒 ,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 ,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 、“北”等字,按“南六十 ” 、“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 。之后比例偶有调整 ,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

[编辑]

废除

鸦片战争后,科举的内容渐渐与时代的需要脱节,加上西学东渐和学校教育的崛起 ,科举制度渐渐衰落。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发生在京考会试的举人集体请愿的公车上书事件 。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们的建议之一 ,便是改革科举 ,兴办新学。百日维新时,科举一度被废,但在戊戌政变后再次被恢复。1901年 ,清政府先废除考试用八股文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 ,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明告:“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 。

[编辑]

日落后的科举:留学生考试

清政府虽然废止了传统的科举 ,但并未停止透过考试来从民间选拔人材;而科考千年来深入民心,民间对以考试入士为官之途,仍然有相当的需求 。在废科举的同时 ,清政府同时制订了“留学生考试章程 ”,吸引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透过考试进入政府。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被称为“洋科举 ”的留学生考试举办过六次 ,总共取录了1388人。根据规定 ,在海外高等学校入学三年者可以应考 。考试分为两场,首场在学部举行,称“部试”;次场在保和殿举行 ,称为“廷试”。考试内容包括外文,以及留学生留学时所习科目。考取者按成绩及其学习专业,分别授予各科“进士 ”、“举人”等传统科举的身份 ,成绩最佳者更授予翰林编修 。当时的各式名衔包括有“格致科进士” 、“工科进士 ”、“商科举人”以至“牙科进士”等等。

[编辑]

科举的考试内容

[编辑]

隋、唐 、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 ,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 ,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 ,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 ,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

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 ,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 ,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 、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 (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然而 ,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

[编辑]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 。新的规定是 ,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元朝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

[编辑]

明 、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 ,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 ,“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极为讲究形式。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 ,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卷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

热衷科举的人只识四书五经 ,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学”,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概不通。讽刺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明朝的进士范进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苏轼来考 ,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范进答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了 。”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 。

而就算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 ,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于是不少考生索性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 。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 ” ,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鸦片 ”、“缠足”并列 ,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

晚清时力主废除科举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两师徒,可算是一对才学与考试成绩不相乎的典型例子 。

梁启超十二岁便入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 ,被称为神童,算是科举得意。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认“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见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 ,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相反,康有为书香世家,家中有万卷书楼 ,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 。虽然康有为名满广东南海,但他十六岁成秀才,获贡生身分后却是乡试六试不售 ,失意科场二十载。三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得以与徒弟梁启超一同上京赴考,会试最终能以首名及弟成为会元 ,高中进士。

[编辑]

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超过一千三百年 ,对中国以至东亚 、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 、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 、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 、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 ,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 ,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 ,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 ,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 ”出身。但只要他们能 “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 ,俯首甘为孺子牛 ,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 、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 ,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 ,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宋 、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 ,非翰林不入内阁 ”,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 ,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 ,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 ,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 。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 ,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 ,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 ,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 、创造能力 、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 ,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 ,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 ,虚耗光阴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与科举考试内容的朿䌸有著相负相承的关系 。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 ,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 。例如分省取录 、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 ,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编辑]

作弊及其防御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以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 (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 入内作弊 、三是请人代考 。

[编辑]

贿买

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 ,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同时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 。然而 ,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 ”。为了减少这种可能 ,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 ,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 。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 ,在考试结朿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

清代入关初期便曾发生了丁酉案(顺治十四年) ,顺天,江南,河南 ,山东,山西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 ,数百名举人在满兵夹带下重考,之后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 。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一般认为这是满族统治者以严刑酷法震撼汉族知识分子 ,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编辑]

夹带

贡院内的号舍

放大

贡院内的号舍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 ,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 ,称为号舍 。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 ,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 。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 、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 ,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 。例如:砚台、木炭 、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 。有传说指一次会试中有举人把夹带的书本掉在地上 ,奉旨检查的亲王却为他掩饰,说:“何以携帐簿入场!”

[编辑]

代考

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分 。

[编辑]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 ,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 。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 ,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 、骑射 、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 ,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 ,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 。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 ,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 ,中三为合 。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 、舞刀、举石。弓分八、十 、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 、二百五十、三百斤 。合格者才考笔试 。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 ”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 ,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 ,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限于篇幅,其他内容不能一一列举.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於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 ,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 、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发展与演变

科举以前的人材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 ,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候、卿 、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按伦常 ,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於是有「客卿」 、「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 ,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 ,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 ,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 ,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 ,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 ,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地方势力强大,地方上世家士族常影响中正官选人策略 ,他们考核人材所凭准则,仅限於门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

隋唐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於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 。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 ,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 ,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 、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 。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 ,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 ,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 。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 、策论 ,分别考记诵 、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於辞章和经义 。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 ,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 。唐代制科的科目见於记载的就有百种 ,如博学宏词科 、文经邦国科、达於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 。开元以后 ,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 。考试以策论为主 ,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 ,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

武则天主政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覆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 。例如:士子在应试前 ,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 ,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 。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 ,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 ,百份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非唐代政府招纳人材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 。到了唐代后期 ,出身寒门由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互相倾轧 ,史称「牛李党争」 。

唐朝的新科进士仅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 、明法两科 ,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 ,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 。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於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

宋代进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体制。

宋代改良科举制度 ,其中重要原因是皇帝欲加强对取士过程的控制,减少考官及士子联党结派的可能 。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取录的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后一关殿试 ,名次也由皇帝亲定。自此以后,进士都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及公正 ,宋朝对考试的规则进一步完善,以免考生或考官作弊 。另一方面,宋代取士的数量大增 ,每科进士通常达数百人,并且放宽了应考条件,不论财富、声望、年龄皆可应考 ,对偏远地方的考生更给予路费。自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起 ,定期开考,三年一科,之后为明 、清二朝所沿袭 ,至科举被废为止。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 ,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 。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 ,称为锁院 。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 ,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於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於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 ,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 、北宋三百二十年 ,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

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元代科举分地方的乡试 ,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 。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 ,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乡试 、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 ,只曾举办约十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明 、清

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 ,制度已非常完善,规模也更大,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考核的内容却开始僵化 。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开科八十九次 ,取进士一万七千人 。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 ,但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 ,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

明清时 ,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

乡试

会试

殿试

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入学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 、院三级考试。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被认为是入士的正途 。另一方法是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和最常见的方法: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监生虽然亦可应乡试、会试;但一般被认为是「杂流」 ,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为低 。

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 ,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 ,连考五场 。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 、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 ,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 。辰、戌、丑 、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 、亥年,称为科试 。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 ,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 ,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 ,可以到官办的府、州 、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 ,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 。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 ,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 、府试成为童生 。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 ,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 。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 、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 ,称为「恩科」。乡试於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 。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 。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 ,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 ,篮内放各种用品 ,经检查后对号入座 。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 ,按各地文风 、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 。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 ,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 。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 ,可於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 ,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 ,贡士首名称「会元」 。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 ,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 ,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多人 ,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 ,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 、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十三人能够三元及第 ,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以来,八十九位状元中 ,只有商辂一人 。

明清的惯例 ,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 、中书 、御史或知县等职 。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 ,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 ,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 。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 ,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 。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 、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於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

废除

鸦片战争后 ,科举的内容渐渐与时代的需要脱节,加上西学东渐和学校教育的崛起,科举制度渐渐衰落。

1895年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 ,发生在京考会试的举人集体请愿的公车上书事件。康有为 、梁启超等举人们的建议之一,便是改革科举,兴办新学 。百日维新时 ,科举一度被废,但在戊戌政变后再次被恢复。1901年,清政府先废除考试用八股文。到了光绪三十一年 ,即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明告:「著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

[编辑] 日落后的科举:留学生考试

清政府虽然废止了传统的科举,但并未停止透过考试来从民间选拔人材;而科考千年来深入民心 ,民间对以考试入士为官之途,仍然有相当的需求 。在废科举的同时,清政府同时制订了「留学生考试章程」 ,吸引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透过考试进入政府。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 ,被称为「洋科举」的留学生考试举办过六次,总共取录了1388人。根据规定,在海外高等学校入学三年者可以应考 。考试分为两场 ,首场在学部举行,称「部试」;次场在保和殿举行,称为「廷试」。考试内容包括外文 ,以及留学生留学时所习科目。考取者按成绩及其学习专业,分别授予各科「进士」、「举人」等传统科举的身份,成绩最佳者更授予翰林编修 。当时的各式名衔包括有「格致科进士」、「工科进士」 、「商科举人」以至「牙科进士」等等 。

民心入学考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 ,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民办学校入学考试、民心入学考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最新动态
深圳蛇口国际学校官网(蛇口international学校)
8深圳蛇口国际学校深圳蛇口国际学校英文简称SIS成立于1988年,是深圳老牌的国际学校之一,是深圳地区第一所国际学校,也是一所一贯制的纯外籍国际学校。TOP4蛇口国际学校SIS成立于1988年,是一所外籍学校致力于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的在深圳和香港地区外籍人士课程设置小学初中双语课程,高中IB课程学费要求21~247万元年TOP5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贝赛思国际。深圳蛇口国际学校SIS深圳蛇口科爱赛国际学校QSI深圳深美国际学校深圳南山国际学校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深圳南山中加学校深圳韩国国际学校深圳日本人学校以上除了日本韩国,学制基本都是以美国的课程为。3深圳蛇口国际学校深圳蛇口国际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隶属于ISS全球教育服务机构,同时它也是深圳的第一所国际学校,该校最有特点的一点就是
成都墨尔文学校官网(成都 墨尔文国际学校 好不好)
成都墨尔文国际学校很好,成都墨尔文是由英国百年名校墨尔文学院授权,由墨尔文教育鼎力打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提供国际理解教育的学校成都墨尔文国际学校怎么样成都墨尔文是由英国百年名校墨尔文学院授权,由墨尔文教育;NO7HighSchool四川省成都中学简称成都七中成都中学,是一所闻名华夏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入选原“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首批“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4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样板学校。从二者的综合实力来看,成都外国语学校相对好一些,口碑略强,下面从多角度进行二者的对比分析1师资力量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截止到2020年3月份,目前有146个教学班初中83个班,高中59个班,国际部4个班;家里的两个孩子都在这就读,在这读了2年了,因为原来在一个公立学校,相比国
东莞清澜山国际学校怎么样(东莞清澜山国际学校怎么样收费)
广东排名TOP4广州ULC剑桥国际高中ULC剑桥国际高中UlinkCollegeGuangzhou,是一所国际学校,地址在广州市,可招收中国籍学生广东排名TOP5清澜山学校清澜山学校TsinglanSchool,是一所国际学校,地址在东莞市;清澜山学校分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两个校区,面向全球招生,无地域和国籍限制年龄符合该年级入学要求的小学初中生均有学籍,国际高中不提供学籍清澜山学校提供小班授课模式,采取个性化的分层教学设置核心必修课核心必选课;清澜山国际学校那么贵的原因1清澜山学校于2017年开设的一所贵族学校2是由华为控股公司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建立,致力为不同国家儿童提供优质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教育3采用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学费每年需要将近十万;ISD凭着严谨的国际教育标准执行办学
关于深圳最顶尖的国际学校校长电话的信息
1、深圳国际学校排名前十,分别有深圳前海哈罗国际学校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深圳蛇口国际学校深圳市富源学校深圳市万科梅沙书院深圳市博纳学校瑞得福国际学校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学校办学10年,已成为一张夺目的教育名片学校是国际赏识教育研究基地4深圳前海国际学校深圳前海国际学校坐落于深圳前海合作区,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将建成一所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全日制及寄宿制的;深圳十大最好的国际学校如下深圳国际学校排名前十如下不同的排名机构有不同的排名指标构成,造成排名也不尽相同,下面列出了几个排名供参考一2022福布斯中国#8226国际化学校年度评选结果1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万科梅沙书院是万科与深圳中学共同创办的创新型国际化高中万科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深圳中学是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