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黄海燕院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电话官网百度百科进行解释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郭沫若资料
- 2 、郑振铎 海燕
- 3、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都是外籍教师吗?外教吗?
郭沫若资料
郭沫若 ,(1892~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 、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 、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 ,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 ,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 ,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 ,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 、《前茅》、《恢复》 ,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 、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 ,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 ,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 ,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 、《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 ,《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 、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 、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是继鲁迅之后 ,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 、俄、英、德 、意、法等多种文字 。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 ,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
《星空》(诗集)1923 ,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 、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 ,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 ,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 、散文集)1928 ,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 、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 ,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 ,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 、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 ,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lQ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 ,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 、论文集)1942 ,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 ,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 ,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 ,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 ,北新
《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 ,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 ,海燕
《沸羹集》(散文 、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 ,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 ,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 ,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 ,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 ,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 、1922 ,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 ,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 ,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 ,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 ,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 ,群益 。
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著 ,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雪莱著, 1926 ,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 ,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 辛克莱著, 1928 ,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 ,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img]郑振铎 海燕
笔 名: 西谛 、郭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生卒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汉族
[编辑本段]简介
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 ,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 ”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 ,《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 ,1927年旅居英 、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 ,《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 ,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 ,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 、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 ,散文集《佝偻集》 、《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 、《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 、《血痕》、《灰色马》、《新月集》 、《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 、《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诗篇:《我们是少年》 。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 ,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 、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 。1919年11月 ,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1920年夏 ,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 ,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 。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 ,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 。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 、《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 ,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 ,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 ,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 、《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书中列专章介绍评述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文学理论 ,高度评价了高尔基的创作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 。《太戈尔传》(1925)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80万言的《文学大纲》(1927)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有过大的影响。
1927年 2月 ,郑振铎与叶绍钧 、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 ,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 5月,他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 ,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 、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日军炮火)、《民俗学浅说》(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等专著 ,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
回国后,郑振铎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 ,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 、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 ,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这一个时期里,他还参与主编了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等。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 ,组织许多著名作家 、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划宏伟。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 ,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在这前后,他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与鲁迅合作编选《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 ,协助鲁迅编选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 。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郑振铎被选为理事。这个时期里,他还撰写了文学论文集《短剑集》(1936)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1937)。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并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 、《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 。1938年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 ,此书代表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他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他主编《民主》周刊 。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号召作家为人民、为民主而写作,还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
1949年2月 ,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他先后担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编著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952) 、《中国古代版画史略》(1985)等,并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1957年 ,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1958年10月18日 ,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 ,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 ,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 、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 ,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编辑本段]青年时代曾回故乡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 ,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回过故乡 。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 ,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 。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 ”,在一张八开纸上 ,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 ,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 ”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 ,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 、工作,但是 ,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 。
[编辑本段]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 ,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 ,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 ,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 。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 ,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 ,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 。
[编辑本段]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 ,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 ,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 ”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 ,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 ,受到其热情的接待 。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 ,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 、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 ,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 ,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 ,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 ”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 。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 ,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编辑本段]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 ,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 ,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 ,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 ”,甚至在他的印章中 ,也使用“长乐西谛” 。“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 ”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 ,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 。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 ,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 ,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 ,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 。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 ,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 ,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
[编辑本段]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 。1926年 ,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 ,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 ,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 ” ,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 ,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 ,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 。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 ”在“离家是几千里 ,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 ,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 、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 ,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 ,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 ,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 ,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 ,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 。而高梦旦学识丰富 ,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 、《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 、《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 、《桂公塘》 ,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 、《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 、《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 、《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
[编辑本段]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 ,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 ,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 ,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 ,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 ,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 。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 ,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 ”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 ,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 ,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 ,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 ,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然而 ,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 ,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 ,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 。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 ,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 ,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 ,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 ,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 。他不论是在温州 、在北京,或者在上海 ,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 ,却是讲“国语 ”(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 ,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 ,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 。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编辑本段]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 ,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
恋爱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 ,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 ,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 。然而 ,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 ,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 ,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 ”,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 ,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 。他知道秋白很幽默 ,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 ,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 ,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 ,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 ”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 ,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 ,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 ,恰好是五十元 。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 ”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 ,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 。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 ,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 ,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 ,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 。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 ,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 、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 ,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 ,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 ,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 ,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 。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 ,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 ,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 ,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 ,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 。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 ,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 ,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 ,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 。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 ,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 ”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 ,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 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
[编辑本段]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 ,“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 。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 ,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
“五四 ”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 ,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 、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 、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 ”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 。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 ,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 ,“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 。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 ,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 ,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都是外籍教师吗?外教吗?
国际交流学院很民主 生活很丰富多彩 很脱俗 努力又是真的想上好的大学的人 有, 完全来混日子的 也有但后者很少... 我周围很多人成绩是很差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这种氛围下,会慢慢意识到什么又很努力了... 要想上国外优秀大学不是成绩就行,真的是要全方位的 ,活动能力什么的要强,要自信, ,,很多人就是去面试的时候被刷下来的。。 。不过在这里,学校比较注重培养这个。其实这里不是什么“贵族学校 ” 这里是一个很好的 让自己实现梦想的地方 ,只是选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黄海燕院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电话官网百度百科、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黄海燕院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